1. 首页 > 钓鱼百科 > 看图识鱼 >

胭脂鱼

胭脂鱼

胭脂鱼

胭脂鱼(学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别名:食底泥鱼),鲤形目吸口鲤科胭脂鱼属动物,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该类动物分布于中国长江和福建闽江。

胭脂鱼体侧面观长椭圆形,侧扁,背鳍始点处体最高,腹部宽圆,腹缘较直;鳃膜条骨3,除头部外体全蒙鳞,鳞圆形,鳞心位于中央,环纹细密,向后有稀辐状纹,侧线直线形,侧中位;小鱼背鳍前部、臀鳍、尾鳍后端与偶鳍均红黑色,大鱼色较淡。其为底食性鱼类,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

中文学名:胭脂鱼

拉丁学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

科:吸口鲤科

界:动物界

属:胭脂鱼属

纲:辐鳍鱼纲

亚纲:新鳍亚纲

英文名:Chinese sucker

主要价值: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学术价值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繁殖方式:自然繁殖、人工繁殖

繁殖季节:3月上旬至4月下旬

目:鲤形目

别称:黄排、血排、粉排、食底泥鱼、一帆风顺

亚科:胭脂鱼亚科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种:胭脂鱼

分布区域:长江水系

最早祖先:原始骨鳔鱼

体长:14.6cm

类型:底食性鱼类

域:真核域

分布:中国长江上、中、下游皆有;福建闽江亦产

物种起源

胭脂鱼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恐龙统治的中生代。胭脂鱼最早的祖先叫做原始骨鳔鱼,据研究,这种鱼在侏罗纪的晚期出现在南美洲。原始骨鳔鱼有两大类:一种是原始脂鲤类;另一种是蛤类,这两大类后来到达了非洲。随着地球不断运动,非洲和南美洲在白垩纪的中期开始分离,所以在两大洲的胭脂鱼家族只能各自独立地生存进化。

到了古新世中期,非洲大陆与劳亚大陆的欧洲和亚洲西部连接了起来,非洲的这一支胭脂鱼的祖先向着亚洲和欧洲进军。但因受地质环境的改变以及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胭脂鱼开始逐渐消亡。到了中新世,一部分胭脂鱼在长江以及闽江这些场所生活下来;另一部分胭脂鱼在大约5000万年前就通过北美与亚洲连接的“陆桥”到了北美洲。北美独特的地质条件使胭脂鱼类在那里很好地繁衍。到了中新世中期,它们散布到整个北美洲,演化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形态特征

胭脂鱼形态特征

背鳍Ⅲ-50~57;臀鳍Ⅲ-10~14;胸鳍Ⅰ-19;腹鳍Ⅰ-1;尾鳍Ⅴ-16-Ⅴ。侧线鳞48~53(上鳞数:10~13,下鳞数:8~10);鳃耙外行16+18,内行18+24;下咽齿50~89。

体长146毫米。体侧面观长椭圆形,侧扁,背鳍始点处体最高;腹部宽圆,腹缘较直;体长为体高23倍,为头长40倍,为尾部长5.6倍。头稍小,侧扁,较体很低;头长为吻长2.6倍,为眼径4倍,为眼间隔宽2倍。吻钝,略突出。眼位于头侧上方,距头后端较距吻端稍近。眼间隔宽凸。鼻孔每侧2个,位于眼稍前上方。口下位,马蹄形,宽大于长,后端仅达鼻孔下方。唇发达,不中断,下脣尤宽且后缘有小穗状突起。两颌无牙。鳃孔大,下端向前至多达主鳃盖骨中央下方。鳃盖膜互连,连鳃峡。鳃膜条骨3。外行鳃耙长约等于瞳孔1/2,内行很短。下咽齿侧扁,钩状。肛门邻臀鳍始点。

除头部外体全蒙鳞,鳞圆形,鳞心位于中央,环纹细密,向后有稀辐状纹。侧线直线形,侧中位。

背鳍很发达,始于胸鳍基稍后上方;背缘斜凹,第1分支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0.6倍。臀鳍位于背鳍后段下方;第1分支鳍条最长,约等于头长。胸鳍位置很低,圆刀状;第2-3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0.8倍。腹鳍基距胸鳍基较距肛门略近;第2~3鳍条最长,约等于胸鳍,约达肛门。尾鳍深叉状,下叉常较长。

体长100毫米以下小鱼全身微黑,体侧在腹鳍基前后各有一横斜红色宽纹。体稍大,横纹渐消失;体长约达一米时全身胭脂红色,而雌鱼黑紫。鳍亦红色;小鱼背鳍前部,臀鳍、尾鳍后端与偶鳍均红黑色,大鱼色较淡。

生活习性

胭脂鱼为大型中、下层淡水鱼类。从胭脂鱼向下的嘴可以看出此鱼为底食性鱼类,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

胭脂鱼的幼、成鱼形态不同,生态习性也不相同。通常需求的生境,鱼苗和幼鱼阶段常喜欢群集于水流较缓的砾石之间生活,多在水体上层活动,游动缓慢,半长成的鱼则习惯于栖息在湖泊和江的中下游,水体的中下层,活动迟缓,成鱼多生活于江河上游、水体的中下层,行动矫健。

分布范围

胭脂鱼形态特征

中国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以上游数量为多;福建闽江亦产。胭脂鱼分布图

繁殖饲养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一般雄鱼5龄以上、雌鱼7龄以上为性成熟。每年2月中旬(雨水节气前后),性腺接近成熟的亲鱼均要上溯到上游,长江的产卵场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繁殖季节为3月上旬至4月下旬。当水温稳定在13℃以上时即开始产卵。繁殖水温为14~22℃,以18~22℃最佳。水温在16.5~18℃时,受精卵经7~8天能孵化出膜。刚出膜的仔鱼侧卧在水底,6~7天会平游摄食。产卵期间,雌、雄亲鱼体都会出现明显的珠星和胭脂色。亲鱼产卵后仍在产卵场附近逗留,直到秋后退水时期,才回归到干流深水处越冬。

人工繁殖

雌雄亲鱼的鉴别

性成熟的胭脂鱼,第二副性征十分明显。雄鱼体色鲜艳,胭脂带呈橘红色,头部两侧、尾鳍、臀鳍等处出现大量珠星,珠星颗粒大而尖,呈乳白色;性成熟的雌鱼虽然也出现婚姻色,但是不及雄鱼明显,胭脂带为暗红色,珠星主要分布在臀鳍和尾鳍下叶,珠星小而圆。

雌雄亲鱼的选取

亲鱼选取要求:①雌鱼个体7龄以上,体重在5~7千克以上,雄鱼个体5龄以上,体重5~7千克以上。②雌鱼选择腹部饱满,用手轻压松软度较好,鱼体腹部朝上有明显的卵巢轮廓,双手轻压腹部两端有左右移动感,生殖孔稍突微红的。雄鱼选择体色鲜艳,臀鳍和尾鳍珠星明显,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精液入水即散的。

人工催产

胭脂鱼的繁殖季节为3月上旬至4月下旬。繁殖盛期是惊蛰至春分后20天左右的时间。临近产卵,胭脂鱼亲鱼的性腺发育非常快,成熟几天就开始退化。因此,我们因地制宜,根据中国广东北区的气候情况选择3月上旬或中旬进行胭脂鱼的人工催产。胭脂鱼催产水温16~20℃,最佳水温17~18℃。经对比试验表明催产剂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素类似物(LRH-A2)、鲤鱼垂体(PG)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混合剂注射效果较好。胭脂鱼催产剂的高低选择,应根据其性腺发育的成熟度而灵活掌握。对性腺成熟度好的(能挤出卵粒),剂量可适当偏低。对性腺发育比较差的,可适当偏高。胭脂鱼的催产剂量一般按每千克体重用LRH-A2(5~10微克),HCG(500~1000Iu),PG鲤(3~5个)。注射部位一般选择胸鳍基部。注射次数应根据胭脂鱼的成熟度来决定,成熟度良好的亲鱼可采用一次性注射,稍差的亲鱼宜采取先低剂量催熟,再高剂量催产的方法,分2~3次注射,每次注射隔48小时。亲鱼在催产中始终要有适当的流水刺激。

人工授精

胭脂鱼对催产药物反应比较慢,一般催产水温为16~18℃时,最后一针的效应时间约为24小时。注射最后一针24小时后,要半个小时左右检查一次,轻压雌鱼腹部有卵粒流出,卵粒大小整齐,饱满,分散,微粘性,直径超过2毫米时,即捕起雌雄亲鱼进行人工授精。受精采用干法授精,精卵充分混合后用清水将受精卵清洗干净倒入孵化设施进行孵化。间隔2~3小时,亲鱼可再次挤卵受精,一般要3~4次才能把卵产完。

孵化

孵化用孵化桶进行流水孵化,胭脂鱼受精卵具弱粘性,属粘沉性卵,比重比水大,受精不久粘性消失,经试验表明,该类型鱼卵适合于孵化桶微流水孵化。受精卵在孵化桶中水流量以能冲起卵粒、卵粒不堆积,孵化用水溶氧5毫克/升以上为准。孵化后期,把卵粒移至水池进行静水孵化,水温18~20℃时胭脂鱼孵化时间约为5~6天。

苗种培育

经试验表明胭脂鱼苗种培育宜采用多段分级培育法。

仔鱼暂养:初孵仔鱼苗先在10平方米小水泥池进行暂养,全天候开动气泵充气,保持水体中溶氧5毫克/升以上,同时保持培育水温稳定在16~26℃之间。刚孵出的仔鱼身体细长而透明,全长8~10毫米,腹部带有长袋形卵黄囊而呈淡黄色。2天后可作间歇性地上下窜游,4天后大量鱼苗开始平游,十分活跃。第5天开始投喂少量S1微囊配合饲料作为开口饵料,每天投喂4遍。在暂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鱼苗活动情况,发现死苗应及时捞出。鱼苗在水池中暂养15~20天后,开始转入下一阶段培育。鱼苗培育:经15~20天培育后,此时鱼苗规格15~17毫米。这是开始转入200平方米水泥池培育。转池前应对池子进行彻底消毒,注入水约一周后毒性消失才可放入鱼苗,每平方米可放鱼苗约500~800尾。胭脂鱼鱼苗培育所要求水质与其它江河鱼类鱼苗相似,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含量高(一般要求4毫克/升以上),因此在鱼苗培育阶段应经常加注新鲜水。在人工条件下用名优鱼类专用S1微囊配合饲料投喂,同时拌少量花生麸,每天投喂两次,经过培育约30~40天,可长至3~4厘米,这时可转入池塘进行鱼种培育。鱼种培育:鱼种培育以土池为宜,面积3~4亩,水深1~1.5米以上,池底平整,无淤泥。先用生石灰清塘,鱼种下池前一个星期应灌水。在灌水前2~3天每亩施腐熟粪肥100~200千克,每亩放养鱼种8000~10000尾左右。据水温、水质和天气情况,每天投喂花生麸、豆浆等多种混合饲料2~4千克/亩。在培育过程中,要加强水质管理工作,因为在培育过程中由于投饵施肥量大、鱼的排泄物多,水中的有机质较多,容易引起水质恶化,所以每天根据水质况,及时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其次在培育过程中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
人工养殖

池塘条件与准备

池塘靠近水源地,水量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周边无污染源。池塘最好为长方形,适宜面积3~5亩,水深1.5~2米,池底平坦。放养之前,对池塘进行整理清淤消毒,并配备增氧和灌溉设备。

鱼种放养

每亩放养8~10厘米大规格鱼种1000尾左右,搭配规格15~20克/尾白鲢300尾和鳙鱼100尾,由于胭脂鱼性温和、营底栖和肉食性等特性,养殖时注意不宜与鲤、鲫或其他凶猛性肉食鱼类同池混养。胭脂鱼一般需养殖2年可达到商品鱼规格。第一年养殖可达到120~150克/尾,随着鱼体不断长大,对养殖水体空间要求也增大,此时,需要分池养殖。否则,不仅生长速度会减缓,而且会发生鱼病。分池后,每亩放养胭脂鱼500尾左右。

日常管理

饲料投喂:设置6米×6米的投食台,投喂黄颡鱼浮性饲料(蛋白含量40%左右),视条件可适量辅投水蚯蚓等鲜活饵料,胭脂鱼全年均有摄食行为,1~3月少量投喂,4~5月日投饲量按体重1~2%,6~8月按5~8%,9-10月按3~5%,11~12月按1~2%;5~9月份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1次,其他月份每天中午1次。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依照“三看、四定”原则,视天气、水温及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水质调控:水质管理是养殖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胭脂鱼喜生活在清新的水体中,池水要经常排老注新,维持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视天气和水质情况,每一周或每半月换水一次,先排后注,换水量不超过1/3。换水时间一般选择晴天中午前后。胭脂鱼对溶氧要求较高,平常可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调节水质,高温季节应每天开启增氧机,保持水体充足的溶氧。疾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水色过浓易诱发鱼病,可每15~20天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调节。5~9月每15~20天投喂药饵预防1次,每100千克鱼每天用穿心莲粉2千克、盐200克拌料投喂,连喂3天。在6~9月份,烂鳃、肠炎等细菌性鱼病易发生,需采用消毒水体和内服药物的综合方法予以及时治疗:水体消毒,可全池泼洒强氯精或二氧化氯,内服药可选用氟苯尼考等抗菌消炎类国标商品渔药。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胭脂鱼模样奇特,尤其幼鱼形体别致,色彩绚丽,并且幼鱼期游动缓慢而显文静,具较高的观赏价值。其会随情绪变化改变体色,十分有趣。胭脂鱼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又因背鳍高大,流动起来如同扬帆远航,故有“一帆风顺”之称,为许多商家所喜爱。

经济价值

胭脂鱼生长较快,1龄鱼体长可达200毫米左右,成熟个体一般体重可达15~20千克,最大个体重可达30千克,在长江上游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

学术价值

胭脂鱼是胭脂科分布在亚洲大陆的唯一种类,具重要的学术价值。

动物保护

种群现状

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下游亲鱼不能上溯至上游的沱江、岷江等大支流中产卵,宜昌江段的某些产卵场的环境也遭到破坏。虽然坝下江段仍发现有繁殖群体,但因捕捞过度,自然存在的野生群体数量下降趋势仍在继续。

保护等级

胭脂鱼已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文章,不代表智慧钓鱼网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iq3344.com/yu/42/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x_iq3344_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