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钓鱼百科 > 看图识鱼 >

餐条

餐条

餐条

餐条又名鲦鱼:tiáo yú,别名:参鱼,油参,白脑(上平江叫法),雾子(下平江叫法)鲦鱼,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眼位于头的前部。鳃耙15~18

背鳍有硬刺,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为习见的中上层鱼类,以小型甲壳类动物和浮游生物为食,分布于全国各流水和静水水体中,是小型食肉鱼类。

中文学名:鲦鱼

门:脊索动物门

目:鲤形目

界:动物界

纲:鱼纲

科:鲤科

鲦鱼简介

鲦鱼:【拼音】tiáo yú

餐条【异名】鮂、黑鰦(《尔雅》),白鲦(《毛诗笺》),参鱼、肉条鱼(《尔雅翼》),鰺鱼(《纲目》),白漂子(《全国大部分河流均有该鱼类》),鰺鲦(《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外形特征

餐条

背鳍III-7;胸鳍I-12--13;腹鳍I-8;臀鳍III-11--15。侧线鳞40(8-9)/(2-V)46。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9—25。下咽齿3行,2. 4. 5—5.4.2或2. 4. 4--5.4. 2。鳔2室,后室较长,末端尖。肠管较短,其长度略比标准长为长,腹腔膜深黑色。标准长为体高的3.7-4.4倍,为头长的1. 2—5. 2倍.为尾柄长的5. 6—6.5倍。头长为吻长的3.4--4.4倍,为眼径的3.1—3. 6倍,为眼间距的3. 0--3.6倍,为尾柄长的1.5--1.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 5—2.2倍。体长形,侧扁,头后背部稍突起,背部和胸部轮廓呈弧形。腹棱从胸鳍基部至肛门前存在。头短,略呈三角形。口端位,裂斜状,后伸达鼻孔后下方。吻短,其长度与眼径相当或较小。上下颌等长。眼大,位于头侧近前端。鼻孔位于眼前缘上方离眼前缘较近。鳃耙较短,排列较稀疏。下咽齿稍粗壮,基部呈圆柱形,末端尖,呈钩状。背鳍短小,外缘平截,最后一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硬刺,其长大于头长,其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胸鳍较小,末端尖,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后伸不达肛门。臀鳍较短,外缘稍内凹。尾鳍分叉深,末端尖,下叶较上叶长。鳞片大,易脱落,腹鳍基部具腋鳞。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逐渐向下弯曲,然后沿着腹部边缘向后伸延,至臀鳍基部后上方又向上弯曲,然后通过尾柄中轴向后延伸。身体背部青灰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和尾鳍灰色.其余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餐条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多食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

繁殖方式-卵生。

油餐个体小,数量多,适应性较强。既可作肉食性鱼类的饵料,又可食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分布于江河、湖泊和池塘中,常群集在沿岸浅水区水面活动觅食,是中上层小型鱼类。多集群觅食,幼鱼摄食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成鱼主要食藻类、高等植物碎片和甲壳动物,也食掉在水中的陆生昆虫。属杂食性鱼类。一般繁殖为5一7月,产粘性卵,粘附在水草、砾石上孵化发育。性成熟年龄为1龄。怀卵量5000--10000粒。繁殖季节在4~6月,产卵时多集群逆水跳跃产卵,产漂流性卵。

种群分布

群居的,以群体中的强者为首领,首领游向何方,其他的鲦鱼就跟到那里,鲦鱼群体是用集体的力量维持种群的延续。

药用价值

中药名。出《本草纲目》。别名: 鮂,参鱼。为鲤科动物鲦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的肉。体细长,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食物主要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产卵期约在5~7月间。冬季潜居于深水层。分布很广。《本草纲目》:“味甘,性温,无毒。”入肠、胃、心经。《本草纲目》:“暖胃,止冷泻。”

相关报道

餐条

鲦鱼《当代生物学》上报道称鲦鱼的两组基因决定着鲦鱼的动向。一组基因控制着鱼加入较大群体的习性,另一组基因决定一条鱼在鱼群编队里的“泳技”有多好。行为习惯和身体能力结合在一起,产生了鱼群那令人眼花缭乱的队列变换,帮助它们躲避或防御掠食者。“通过集结在一起,鱼群以不同的方式感受世界,”

鲦鱼效应

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提出: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因此得到启示: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文章,不代表智慧钓鱼网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iq3344.com/yu/54/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x_iq3344_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