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钓鱼百科 > 看图识鱼 >

麦穗鱼

麦穗鱼

麦穗鱼

麦穗鱼(学名:Pseudorasbora parva),鲤科麦穗鱼属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无危物种。

麦穗鱼是麦穗鱼属的一种鱼类,亚洲的原住民,但因引入欧洲而成为了当地的入侵物种,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头尖,略平扁。口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深黑,吻部、颊部出现珠星。雄鱼个体大,雌鱼个体小,差别明显。

其体细长,稍侧扁,尾柄较长,腹部圆;头小而略尖,上下略平扁;眼大,眼间隔宽平,口小,上位,口裂近乎垂直,下颌较上颌为长,无须,鳃耙退化,排列稀疏。体被中大型的圆鳞;侧线完全而较平直,各鳍均无硬棘。其常生活于缓静较浅水区,耐寒力及对水的酸碱度适应力很强。原产于中国(南至广西、云南,北达黑龙江,西达兰州)、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

中文学名:麦穗鱼

拉丁学名: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展开

科:鲤科

亚科:鮈亚科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种:麦穗鱼

分布区域:原产中国、东亚大陆、日本及台湾各地淡水域

食性:食肉

形态特征:体长侧扁、尾柄较宽、腹部圆、头稍短小、前端尖、上下略平扁

保护级别:无危(LC)

目:鲤形目

亚目:鲤亚目

二名法:Pseudorasbora parva Tamminck et Schlegel

界:动物界

属:麦穗鱼属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体长:100mm

域:真核域

类型:小型淡水鱼类

物种起源

麦穗鱼是在1842年,由荷兰动物学家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与德国鸟类学家施莱格尔(Hermann Schlegel,1804-1884),在由德国植物学家西博尔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于日本主编的《日本之动物相》(Fauna Japonica)的鱼类分册中,以“小雅罗鱼(Leuciscus parvus)”之学名首次被记载。麦穗鱼属(Pseudorasbora)为德国鱼类学家布勒克尔(Pieter Bleeker,1819-1878),于1860年根据1842年的该种模式标本而建立。

中国在香港,麦穗鱼最早由庄棣华于1980年代初期,于粉岭及锦田一带发现,1992年发表于《香港自然历史学会纪念志》(Memoiors of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的第19卷,为香港的新记录。

该种的先定同物异名为Leuciscus parvus、P. parva,次定同物异名颇多,有Fundulus virescens、Micraspius mianowskii、P. altipinna、P. depressirostris、P. monstrosa、P. parva parvula、P. parva fowleri、P. parva tenuis、P. parva altipinna、P. parva deptressirostris、P. parva monstrosa、P. parvus等。

形态特征

麦穗鱼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2~13;腹鳍Ⅰ-7。侧线鳞34~38;背鳍前鳞12~14;围尾柄鳞12~14。第一鳃弓外侧鳃耙7~9。下咽齿1行,5~5、5~4或4~5。脊椎骨4+30~35。

体长为体高的3.4~4.3倍,为头长的3.7~4.8倍,为尾柄长的4.0~5.4倍,为尾柄高的7.4~10.0倍。头长为吻长的2.6~3.6倍,为眼径的3.5~5.2倍,为眼间距的2.0~3.0倍,为尾柄长的1.1~1.4倍,为尾柄高的1.6·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2.0倍。

体长37~102毫米。体长,侧扁,尾柄较宽,腹部圆。头稍短小,前端尖,上下略平扁。吻短,尖而突出,眼后头长远超过吻长。口小,上位,下颌较上颌为长,口裂甚短,几呈垂直,下颌后伸不达鼻孔前缘的下方。唇薄,简单。唇后沟中断。无须。眼较大,位置较前。眼间宽且平坦。体被圆鳞,鳞较大。侧线平直,完全,部分个体侧线不显。背鳍不分枝鳍条柔软(生殖期雄性个体末根不分支鳍条基部常变硬),外缘圆弧形,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的距离相等或略近前者。胸、腹鳍短小,胸鳍后端不达自胸鳍起点至腹鳍基距离的2/3。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略前。肛门紧靠臀鳍起点。臀鳍短,无硬刺,外缘呈弧形,其起点距腹鳍起点较至尾鳍基部为近。尾鳍宽阔,分叉浅,上下叶等长,末端圆。下咽齿纤细,末端钩曲。鳃耙近乎退化,排列稀疏。肠管短,尚不及体长。鳔大,2室,长圆形,后室长,其长为前室的1.5~2.0倍。腹膜银灰色或白色,上具多数小黑点。

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银灰微带黑色,腹部白色。体侧鳞片后缘具新月形黑纹。各鳍鳍膜灰黑。生殖期雄体体色暗黑,各鳍深黑色。吻部、颊部等处具白色珠星;雌体偏小,体背及上半部一般为浅橄榄绿色,产卵管稍外突。幼鱼体侧正中自吻端至尾鳍基通常具有1黑纵纹,后部清晰,体侧鳞后缘亦有半月形暗斑,鳍稍呈淡黄色。

生活习性

麦穗鱼为小型淡水鱼类。常生活于缓静较浅水区。为平地河川、湖泊及沟渠中常见的小型鱼类。小稚鱼以轮虫等为食,体长约25毫米时即改食枝角类摇蚊幼虫及孑孓等。耐寒力及对水的酸碱度适应力很强。

分布范围

麦穗鱼

原产地:中国(南至广西、云南,北达黑龙江,西达兰州)、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

引种: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时、保加利亚、捷克、丹麦、斐济、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意大利、立陶宛、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老挝、荷兰、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中国台湾、西班牙、瑞士、土耳其、土库曼斯坦、英国、乌兹别克斯坦等。

麦穗鱼分布图

繁殖饲养

自然繁殖

1周龄即达性成熟期。成鱼常在水域周边附近的木杆、水草及石块表面上配对产卵,而其雄鱼有护卵的习性。产卵期在晋南伍姓湖为4月初到5月底。在河南、山东稍早,在内蒙古及宁夏为5~6月。卵浓黄色,卵径约1.3毫米,为沉性黏着卵,常平铺于水下光石块及树枝等硬物体上。产卵后雄鱼护卵,怀卵量388~3060粒。

人工繁殖
鱼苗选择

麦穗鱼鱼苗来源于周边湖泊天然捕获,要求体长>50毫米,体重>3克,2龄以上,性腺成熟度好、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无病无伤、无寄生虫,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进行鱼体消毒,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亩。

鱼苗培育

选择面积为每亩水深为1.2~1.5米,底部淤泥小于10厘米的池塘作为培育池,每亩用75~100千克消毒剂化水全池泼洒消毒,7~10天后注水,栽种水草,自制的配合饲料和活饵料配合投喂,每日投喂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投喂的饲料量以鱼2小时内吃完为宜,根据鱼吃食的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进行鱼苗催产时停食一天,定期补水换水,每次换水量为总池水的25~30%,麦穗鱼鱼苗培育期间经常检查鱼苗性腺发育情况。

日常管理

从3月下旬开始每隔5天冲水1次,每次3~4小时,以促进性腺发育,当水温达10~15℃,检查麦穗鱼鱼苗成熟度,雌雄鱼体形在一般情况下区别不大,但在繁殖季节表现明显的差异;成熟雄鱼体大色深,在吻部,颊部等处出现明显的副性征,即白色的角质“珠星”,手摸有粗糙的感觉,雄鱼可挤得出乳白色的精液;雌性个体较小色浅,体侧常有一黑色纵纹,产卵管稍外突,腹部膨大,有明显的卵巢轮廓,腹部柔软,生殖孔微红。

催产

麦穗鱼养殖产卵池面积为50~60平方米,水深为0.6~0.8米,事先每亩用75~100千克消毒剂化水全池泼洒消毒;催产药物为鱼用促排卵素2号,剂量为雌鱼1.52微克/克,雄鱼11.5微克/克,当发现雄鱼开始追逐雌鱼时,即可进行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

观察发现催产麦穗鱼的效应时间在12小时,注射药物12小时后,将麦穗鱼鱼苗捕出,采用挤腹法采卵,剖腹破碎法采精,半干法授精,然后加入曝气的水,用羽毛轻轻搅拌23分钟,静止25~30秒,吸出多余的精巢组织及其它污物,将受精卵放入孵化池进行流水孵化。

孵化

麦穗鱼养殖孵化池为半径33.5米的圆形水泥池,事先经高锰酸钾消毒,围池底铺一圈纳米微孔管道增氧设备,水深50~60厘米,孵化用水为经100~150目纱绢过滤的生态净化池水;将卵粒移入后流水孵化,温度为20~25℃,池溶氧不低于6毫克/升,每天换水1/2,定期使用药物消毒。

主要价值

麦穗鱼可供食用,可油炸食之,亦可当观赏用鱼。有大量做为餐厅油炸溪鱼之用材。但价值不大,大多作为家禽饲料。麦穗鱼善于捕食蚊幼,在灭病治害中有一定作用。

动物保护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物种危害

由于其吃蚊子幼虫等特性,许多国家引进其来灭蚊,但由于缺乏天敌,有成为外来入侵物种的隐患,在中国云贵高原地区成为外来入侵物种,是滇池等湖泊土著物种灭绝的元凶之一。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文章,不代表智慧钓鱼网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iq3344.com/yu/62/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x_iq3344_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